忏悔录-奥古斯丁
简介: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奥氏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化笼罩之下。父名巴特利西乌斯,是本城的一个普通市民,母名莫尼加,是信奉基督教的,奥氏自幼受母氏的熏陶,但没有正式领受洗礼。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至马都拉(即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当时罗马教育分三级制,启蒙小学是识字和书算,十二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文、历史,十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校,读修辞和哲学)。十九岁,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先在本城执教,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奥氏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已感觉不满,至米兰后,受该城基督教教主安布罗西乌斯的影响,正式脱离了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怀疑,但在界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便辞去教职,预备献身教会。次年在米兰领受了洗礼,启程回乡,至梯伯河口,母亲病逝。因此延迟一年回至非洲。391年,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Bone)升为神甫。395年该城主教病卒,奥氏便受任为希波主教。从此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人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即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笃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据此合校本移译的。 译者识 1962年8月28日
天主实义
简介:天主实义题解 《天主实义》是利玛窦所著的明末天主教护教文献。利玛窦字西泰,原名Matteo Ricci,意大利人。他生于1552年,1582年到达澳门,初在广东、肇庆,随后在韶州、南京、南昌、北京等地传教,1610年卒于北京,终年五十九岁。1594利氏在韶州时开始撰写《天主实义》,1595年初刻本在南昌出版,初稿本题名《天学实义》。1601年改为《天主实义》,并由冯应京[1]整理作序。1603年经教会的审查批准,在北京正式刊刻出版,后来多次重刻。1604年译为日文,后又转为译高丽文。本书由李之藻收入《天学初函》,后又被《四库全书》收入子部杂类存目。本书根据杭州燕贻堂较梓版本[2]编辑整理,有李之藻[3]1607年重刻序,并有汪汝淳跋,利氏作引,上下二卷共285面,藏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文献编码为Borg.Cine.332, 335, Barb.Or.132,Rac.Gen.Or.III-223, 247号;法国国家图书馆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亦有藏本,古郎(Maurice Courant)编目为6820, 6821, 6822-6823, 6824, 6825, 6826, 6827, 6828, 6829号;也藏于Institut Vostokovedenija (Leningrad),文献编码为D205, D1232, D215/b.4, 5, D315/t.1:b.2, 2, D314号。 此书命名之意,冯应京序中言之详明,曰:“《天主实义》,大西国利子及其乡会友与吾中国人问答之词也。天主何?上帝也。实云者,不空也。吾国六经四子、圣圣贤贤,曰畏上帝,曰助上帝,曰事上帝,曰格上帝。…是书也,历引吾六经之语以证其实,而深诋谭空之误。以西政西,以中化中,见谓人之弃人伦,遗事物,猥言不著不染,要为脱轮回也。乃轮回之诞明甚,其毕智力于身谋,分町蛙于膜外,要为独亲其亲独子其子也。乃乾父之为公,又明甚。语性,则人大异于禽兽;语学,则归于为仁,而始于去欲时。亦或有吾国之素所未闻而所当闻、而未用力者,十居九矣。”《天主实义》的拉丁文名目叫《Dei Vera Ration》,可充分地反映利氏如下所述的著作动机:“吾将译天主之公教,以征其为真教。姑未论其尊信者之众且贤,与其经传之所云,且先举其所据之理。” 《天主实义》共有二卷八篇,全部以中士和西士问答的形式构成。第一篇论述天主是创造天地万物并养活他们的主宰,他无始无终、独一无二。第二篇解释世人错认了天主和所谓天主就是中国儒家经典中所说的上帝。以上两篇通过对话的方式,破除迷障,阐述了天主教有关天主的教义。第三篇论述了人与禽兽的区别,说明了人的灵魂真实存在,不散不灭,或升天堂或下地狱。第四篇论证了鬼神存在,真实无妄;天下万物不能看作一体,天主不能等同于人,人也不能等同于万物。以上两篇的重点是对天主与人的关系的说明,明确了人的特殊地位。第五篇批判了佛教六道轮回的学说和戒杀生的理论,阐述了天主教斋戒的宗旨。第六篇论述了天堂地狱赏善罚恶的理论,区别了天主教和佛教的天堂地狱说,说明天堂地狱、善恶报应有利于教化,与儒家思想并行不悖。以上两篇讨论的是人生的归宿问题。第七篇论述的是人性论和修养论。说明人性先天本善,只有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才能行善成德。而学习和修养有正教和正学可从,拜佛念经、师从三函教有害无益。第八篇介绍了西方的风俗,解释了耶稣会士不结婚的原因,论证耶稣降生救世的事迹。 作者大量地援引先秦儒家的经典作根据,系统地论证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同时从天主教角度出发,批判了宋明理学和佛老二家,系统地体现了利氏的神学思想。 《天主实义》问世后,流传很广,多次刊刻再版,引起了明清宗教界和思想界的广泛注意和兴趣。不少人受该书影响而加入了天主教,为在华传教打开了局面。本书开辟了明清之际,援儒排佛的传教策略,为明清之际与耶稣会相关的中国信徒撰写传教护教著作奠定了基础。因此,明清之际,教外人士有时甚至称天主教为“利氏之教”同时,该书也被反天主教人士称为“第一妖书”。明清间天主教传教史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中国礼仪之争”都与《天主实义》有关。
神学论集52号:性、爱、婚姻与家庭的神学
简介: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五十二号 第十届神学研习会专辑:性、爱、婚姻与家庭的神学 (一九八二年元月十八日晚至二十二日午)
礼仪导论
简介:礼仪导论
入门圣事-法典条文注释
简介:入门圣事
伯纳德的灵修神学
简介:本文主要根据法哲祁尔松选编 《圣伯纳德-归向天主的旅程》一书,来探讨伯氏之灵修神学兼及他的若干神学思想,藉此分享这位灵修 大师的灵性生命。
艾克哈及其“创造神修”思想体系
简介:艾克哈(约1260~1328)是位德高望重的道明会神父,集行政管理、学术研究、教学与讲道于一身,其思想的正统性于年老时遭教会质疑。死前奔走于德国会院与法国教廷间为自己辩白,死后不久教宗若望廿二世判定他学说中的廿八条命题是异端或思想错误,今天学术界平反之声不断,一些讲道家也用他的道理作避静与默想的主题。 二十世纪以来,艾克哈思想的研究与介绍日益重要,其中被关心的议题有:比较东西方宗教的神秘主义及与生态环保思想等……在此选摘艾氏的思想点滴,以飨热爱思考真理的人士:
基本伦理神学
简介:作者简介 吴智勋(NG Ghi Fun,RObert),耶稣会神父,一九四五后生于澳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文学士,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神学士,罗马额我略大学神学硕士。自一九八一年至今在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教授伦理神学。曾任耶稣会港澳省会长,香港大学利玛窦宿舍舍监。现时除在本港及应邀到国内修院教学外,还为神学杂志《神思》作主编。 本书简介 梵二后,天主教伦理神学强调,伦理生活是人对天主慈爱召叫的回应,本书多次突出这个意识。全书十三章,大致分为方法论,道德主体,道德世界三大部分。天主教伦理神学有其独特的方法,除了著重理性外,更以圣经及教会训导作依据。道德主体部分介绍了自由、基本抉择、良心、罪过、德行等主题,而道德世界则讨论自然律及人为的法律。希望本书有助读者善度伦理生活,藉此回应天主的呼唤。 自序 一位伦理神学的前辈曾对我说:「若我教伦理神学,千万别离开群众。」这个忠告成了我十多年来的座右铭。我虽非全职在堂区服务,但没有远离堂区教友。不同的信仰团体,如基督生活团、公教医生会、公教护士会、圣神祈祷会、细胞小组、慕道班等都是我经常接触的。他们不断地向我提问,刺激我反省,挑战我的回答。他们以其专业知识及生活经验,丰富我的阅历,扩展我的视野,让我认识自己的有限性。 教基本伦理神学这一门课已有十多年,其间亦写了不少有关文章,但不想以文集方式出版了事;同学们又不断的询问什么时候出版成书,遂使我下决心把课程有系统的整理出来。谢谢圣神修院神哲院给予的帮忙,谢谢辅仁大学神学院耶稣会会士的支持和鼓励,谢谢Reina Aromin女士、布佩仪小姐及容洁儿小姐的迅速打字排算版,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愿主祝福所有曾协助过我的人。 伦理是人对天主慈爱召叫的回应。愿本书能帮助读者从天主圣言、教会训导、及良心深处去发现天主的召叫,并以勇者不惧的精神去回应。
苦难与罪恶
简介: 我们能给受苦者的帮助有限,但「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四十六:1)」,所以给受苦者最重要的帮助是为他们祷告,使他们能从神得到帮助。 但神也要用我们来帮助他们,耶稣给我们一个新命令,就是叫我们要彼此相爱。我们要从别人的需要当中,看到自己的责任,这是神给我们的付。